【大稻程-呷二嘴米苔挫冰】推薦度:★★★★。賽賽:★★★★(1/3☆)。
這家名為「呷二嘴」的大稻程老店,創立於1954年算吧算吧有五十多年的歷史(如今是第三代),初見時我一直以為是那家頗有名氣的「油飯」連鎖店之關係企業,由於此店就在我幾年前住的地方不遠,所以在我還沒開始追求美食前就曾數度來訪,不過當時我愛的是它們家的桶仔米糕、肉包、香菇貢丸,至於挫冰卻一次也沒吃過,當然這也跟我對「挫冰」較為冷感有關。
台灣此種夏天賣冰品,冬天買熱湯的店雖不常見,但也不算太特別。不過就小虎的食記來說「呷二嘴」可能是首例。同行的賽賽特別提醒我此家「夏天賣冰」的時間硬是多了兩個月多,想是台灣天氣熱的時間較久之故吧(笑)。
更特別的是「呷二嘴」也是「舒國治」和「焦桐」兩位台灣小吃大行家在書中所推之店,吊詭的是前者提的是「挫冰」(冷),後者說的卻是筒仔米糕(熱),如此說來便是此家功力深厚,不管賣涼的還是熱的都可以得到美食家的認同,這不也顯示小虎有此慧根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發現此佳店?
看倌可能會說那是因為你曾住附近吧!這說法是也不是,可「右上四十五度角女生」是在那長大的,問她還不清楚在那呢(張鼻孔),要不大伙在問問在地狼【艾瑞絲】 知不知道此店。
這麼說好了,問「保安街」(照片近處的路牌)可能有不少人聽過,特別是上了年紀的,據說「它」曾是全台北最燈紅酒綠的地方!!但再問「甘肅街」(照片較遠處的路牌)恐怕就沒幾個說的出在那了吧??等等,我知道你(妳)要說什麼:「甘肅省在那我是一清二楚,甘肅街這短不拉雞的小路誰曉得在那。
說「甘肅街」也許很多人聽也沒聽過,但比較關心建築和老台北文化的朋友想必對此長老教會如雷貫耳,這也是遊大稻程尋古的必到行程之一。「呷二嘴」便開在此「教會」的左側,據「舒國治」先在書中所提幾年前「呷二嘴」還是路邊攤,想是生意好了、賺了錢了也能為這群死忠的顧客找個較舒適的地方,最少不用讓大伙日曬雨淋。
據說這是當年老一代店主留下來的攤子拆掉後刻意留下來的板凳、攤子、布簾等物,全被裝飾於店內,一來懷念老先生、二來也讓老顧客在回嚐「老台北的味」時,也能感受「老台北的氣」。
是不,「呷二嘴」真的很用心在經營和保護前老店主留下來的一點一滴,光看牆上刻意留下的紅門和牆上所貼當時小攤的街景,就夠讓那些離家已久的老大稻程人「痛哭流涕」了是吧?
再看看牆上的雜誌報導照片也可以約略一窺當時的巷景,就連桌槕也刻意用跟以前相似的紅色鐵桌椅,否則要以舒適考量斷不會用如此簡陋的桌椅,光是這點「文化局」就該來扮個獎了。
此店雖說不管夏冬、冷熱生意都十分之好,但經過小虎長期的觀察,實則是「冷食」略勝一籌,也就是說賣「挫冰」的生意較好,平常日就得排隊,一到假日更是長長的人龍!
即然主標題是「隨著舒國治尋美食」那我們自然以其「台北小吃札記」文中介紹的「冰品」為主,雖說是「挫冰」不過此店賣的極為簡單,嚴格來說只賣一種,那便是米苔目挫冰,近年來為了迎合年輕的消費族群又加了四樣一般「挫冰店」常見的食材。(ps:只賣簡單數味,更甚一味一直是舒國治書中不斷強調的,呷二嘴便是如此)。
冰才端上來「賽賽」便說:「這冰好細」,初時我不懂但嚐了一口便明白「賽賽」所指。「呷二嘴」的挫冰,挫的很細,雖比不上所謂的「綿綿冰」,但也確然較一般「挫冰」來的細緻,嚐起來完全沒有「碎冰塊」礙口。
另外這冰端上來還沒入口前我便聞到一股濃濃的「黑糖香」,心中頓時抖了抖、眉間皺了皺,可這才入口,我雙眼便亮了起來。前者抖的、皺的是怕太「甜」,可後者眼睛發亮的原因也跟「甜」有關,差別在於「它」一點都不甜,正確來說應該是感的到「甜」 香,確吃不歹到「甜」味。說真的我不曉得「店家」是怎煮的糖水,但想起來功力極為深厚,對此「甜」味我和賽賽是大為「叫好」。
再則,這碗冰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(好壞可能因人而異),那便是這冰溶的極快,我拍完照到吃了四、五口後,這碗冰便全然溶成糖水,就這點也著實嚇了我們一大跳(ps:店內有冰氣也有風扇)。有人可能會說化為糖水便會太甜太膩了吧?對,也不對。對指的是一般的「冰品店」會如此,但「呷二嘴」就偏偏不會,就算溶的不見半片挫冰,「喝」起來也完全不覺得過甜,淡淡的「甜香」喝完後在口腔只留下一絲絲「甜」的味覺,舌尖全然不會留下類似「甜苔」的不好觸覺。
PS:據聞「呷二嘴」的糖水,是用「黑糖」和「二砂糖」煮出來的,其間經過不斷的嘗試才捉到剛好的比例,讓其糖水有「黑糖」的香、和二砂糖的「甜」,也才能「香」而不膩且甜度是點到為止。
說了老半天小虎好像都沒說到重點,那便是這「米苔目」。不管是夏天還是冬天,吃冰的還是喝熱的,「米苔目」都是此老店的鎮店之寶。
細看其「米苔目」不止粗細不一,而且前後還會有較細的收尾切斷的痕跡,那便是純手工之故。
此碗冰品主力絕對是口感軟Q的「米苔目」數量也頗多,就口感上來說「它」可能較一般市面上、市場上常見的來的軟一點,較不Q一點,但相對咀嚼和滑順便是其特常,較細的寬度也讓這「米苔目」其實不需經過太費力的咀嚼便能滑入「食道」,我想這也是上了年紀的老台北人吃不膩的原因之一吧。
仙草、大紅豆都算是中規中矩,好吃但也沒有很跳很特別,但用在搭配「米苔目」的轉換味覺、口感上算是得宜。另外就是湯匙最上方的那片若有似無之物,那便是「粉稞」,可神奇的是「它」的顏色硬是和我們一般認知粉稞是「黃」的有所不同,味道上老實說沒有太明顯,只有一股淡淡飄過、滑過的「甜」,但我想愛粉稞的朋友應該注意其「噗里噗里」的口感吧?
這「粉稞」我嚐起來其實有點像「蒟蒻」,「它」不像一般「粉稞」那麼的Q卻軟中帶著些微彈牙且滑順,又有那麼一點點像傳統的「洋菜凍」的錯覺,談不上喜不喜歡,但很是特別倒是不假。
PS:賽賽要我跟大家報告的是,這碗挫冰是他吃過最有飽足感的一碗!!
談完了夏天的挫冰,我們將鏡頭拉回半年前。不知看倌們信是不信,那天是我才剛開始認真寫食記不久,大約是在完成【大稻程慈聖宮肉粥】 的同一天,吃的當下我已然決定要將這篇食記拖到夏天,也就是要來個冰熱一起介紹,又剛好不久後購入「台北小吃札記」一書,更加深了我一起寫的想法,所以下面這些熱食的照片便都是約莫六個月前所拍。
相較於「呷二嘴」夏天賣的單純,冬天的選擇上便多上許多,當然「米苔目」仍是主力,吃法有「乾、濕」兩種,另外魚漿制成的「丸」類選擇也頗多,同樣都有外帶的服務,另外還有包子和筒仔米糕可以搭配,不可謂不豐。
包子的捏法也頗為古早的方式,看起來圓乎乎的很討喜,中間的小洞說是為了不讓麵皮的內部處在完全悶著的狀況(會較軟糊)。
是故這包子的麵皮是軟中帶Q,對我來說是恰如其份不會太過軟,但也不致於不好咀嚼,要知小虎最怕就是那種太有咬勁的麵皮咬起來香是香卻相當累「下巴」。裡頭的內餡是醬香十足,鹹味也算適中,肉則是肥的偏多一點,這也讓餡吃起來較一般的來的滑順。這肉包子,不管是麵皮、內餡的肉香和醬汁都很得我心,唯一的問題就是「內餡太少」,但同樣一如我早前介紹【跟著舒國治尋小吃之二十】中原腰子冬粉 的肉包所言,也許肉餡太多反而會因「過油膩」而壞了事也說不定,但不管怎說「呷二嘴」的肉包在我吃過中算是印象較深刻的一包了。
PS:不管是「呷二嘴」或是「中原腰子」店的肉包,都是那種傳統口味的包子,不管是其肉質、肉餡和醬色都不同於目前流行的包子餡(如姜媽媽、青島包子)等那種有點接近小籠包內餡的包子,也較少用「蔥、薑味去提味,整體看起來內餡的顏色硬是深了一點,但深也不一定就代表鹹和油。有機會小虎再為各位介紹「天蘭姐」在「極品美食書中」提到位於南勢角捷運站附近的噴汁大肉包,那便又是不同口味的「肉包」也極之美味。
在「呷二嘴」的眾多丸子類中,我最愛的是這顆超大的「香菇貢丸」(PS:因為小虎個人頗愛丸子的,所以店內的全數丸子我都嚐過)。一碗湯中只得一個「香菇貢丸」25元,這「香菇貢丸」可能跟一般我們知道的不一樣,一般市面上小吃攤賣的是將香菇未打入貢丸漿裡,看起來貢丸的表面便有「菇菇」的黑影,但「呷二嘴」的「香菇貢丸」不一樣。
外頭是「貢丸」無誤,但「香菇」則全數沉入餡內,和著少數肉未和配料一起拌成餡,感覺上有點像是「福州魚丸」的方式製成,中間的餡香有點像是香菇肉燥末,但相較「清爽」了一點,說真的小虎愛死這裡面的肉餡了,因此盡管外皮的「貢丸」有點偏乾和硬,我還是每次到訪必點此湯。
就這「香菇貢丸」有兩件事可以提一下,要是我印象沒記錯的話,「賽賽」和「不仔」當時給的評價都不高,但食物本就如此,這也讓看倌多一份參考,他們的理由便是上頭我也說了的外面那層「貢丸」有點過乾硬。
另件事則較有趣,記得有一回兩個同事來大稻程找小虎,我帶他們來此嚐鮮,點的推的自然是這超大香菇貢丸。不過因為小虎忘了提醒他自這「貢丸」的威力,其中一位同事拿起來便大口咬一下,這一咬裡頭的「湯汁」便從牙縫激射而出,正中對面另一同學的嘴唇下方,也連帶噴了他一身「湯汁」,附帶說明的是這一噴讓對面的同事下巴燙了道小傷,足足兩三天才好轉。
所以呢,固然我愛此「香菇貢丸」的另一個主因是「它」會爆漿,但吃時真的要很小心,店家老板也會提醒客人。我還記得「不仔」經過我提醒了還是讓「湯汁」噴的到處都是(笑)。
PS:此「爆漿香菇貢丸」是我大推之物,朋友在冬天造訪一定要點顆來嚐嚐,最少這在別處很難吃到,萬勿錯過。
PS:PS「呷二嘴」的湯不曉得是不是加了味精之故,喝多了顯得有點膩口。
老實說我對此乾的「米目苔」沒有太多感情和感覺,不錯吃是不錯吃,但相較之下我個人偏愛離此不遠的涼洲街口的「柴仔寮米苔目」(論熱食的話,有機會再跟大家介紹)。
乾米苔目的醬汁也算是較為傳統的,主要的味道來自「醬油」和「油蔥」,嚐起來可能比你相像中淡上一點,配菜上也用心的使用兩種不同的菜(豆芽和韭菜)讓其口感和味道上都多了點層次感,至於「米苔目」的口感比吃冰的時來的更軟綿一點點,但就米香上更明顯了幾份便是。
PS:其實此店還有一樣我很想介紹給大家的,那便是其「簡仔米糕」(也是焦桐先生在台灣味道中提過的),此「米糕」在我還沒發現【延三夜市-大橋頭米糕】 前我是三天兩頭便往那跑,通常點的都是一碗米糕、一個包子加上碗「香菇貢丸湯」,但打從我吃過「大橋頭筒仔米糕」後,便忘了這舊愛的美好,但我還是要老實說「呷二嘴」的米糕單論口感一點也不輸「大稻程」那家,只是上頭那片肉輸慘了便是!11月後有機會小虎定會再去嚐嚐這「米糕」再幫大家介紹。
呷二嘴:台北市甘州街34號 02-2557-0780 營業時間上午9點至晚上9點, 很少休假。
★★★跟著舒國治尋小吃★★★台北小吃札記一書店家全目錄
【小虎五四三】
前些日子和「右上四十五度角女生」在閒聊起「大稻程」時約了秋未涼爽些,要一起去申請「大稻程」古蹟尋訪的見學(免費但要事先報名)。心想小虎即已開頭寫了「大稻程」美食的專欄,也應該用點心好好的整理,也同時附上一點人文和歷史好讓大家和自己便了解「老台北人」的食衣住行和過往文化、歷史。另外,我曾跟「不仔」、「賽賽」不止一次說過,光就「大稻程」小虎便能排上個從早吃到晚的美食之旅,若然配合上文化和歷史之旅應該可以在此好好玩、吃上一整天,於是我想大膽的想寫一篇「大稻程」美食之旅,但就不知何時能完成,希望大約就在冬季(笑)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